你曾經流浪旅行過嗎?
你想改變目前的生活,渴望展開一場新的冒險旅行,卻不知道如何下定決心,跳脫自己的舒適圈與生活。「流浪旅行」聽起來既浪漫又美好,但真的是這樣嗎?
三毛曾說:「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,到哪裡都是在流浪。」;林懷民曾說:「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。」
《旅行是為了放大生命最終極限》這本書不是普通的旅遊書,會告訴你在旅行前需要具備哪些資料,而是透過流浪旅行的故事與名言摘錄,帶給我們另一種長時間旅行的方式「流浪旅行不是一種逃避,而是一場冒險和一份熱愛,能夠幫助你克服自身的恐懼,活出最豐富的人生」。
什麼是「流浪旅行」?
「流浪旅行(Vagabonding)」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 1871 年,馬克・吐溫的《苦行記》中記載流浪旅行不是一種生活型態,也不是流行趨勢,我們只是以一種少見的方式看待生活,而這樣的價值觀調整必然伴隨著行動。
《旅行是為了放大生命最終極限》列出流浪旅行的三點要素:
- 拋開遵循常規的世界,獨自出發旅行一段較長的時間。
- 一種對個人特別有意義的旅行方式,強調的是創造力、冒險精神、覺察力、簡單化、發掘力、獨立、現實感、依靠自我,以及靈魂的成長。
- 一種刻意為之的生活方式,讓人能夠隨時出發旅行。
旅行是為了什麼?
聽到很多台灣人想去打工度假的煩惱是,若去了打工度假回台灣的年資要重頭計算,到底該不該拋下一切出國呢?
這讓我想起《牧羊人的奇幻之旅》這本書裡的小故事,老人分享有一位麵包師傅在他年幼時,他渴望去旅行,但他決定先買間麵包店,攢些錢在身邊。這樣,等他年老時,就有能力到埃及去生活一個月,老人卻說:「他從來不明白,人類在生命中的任何一個階段其實都有能力去完成他們的夢想。」
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是,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,我們要活在當下,錢再賺就有了,時間卻不曾回頭。梭羅曾說:「將人生中最美好的部分拿來賺錢,只為了能在人生中最沒有價值的時候,享受令人疑惑的自由。」
對我來說,能夠選擇不同的生活型態,去體驗一個國家的生活與文化,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,離職後便能脫離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,不論是否要旅行,都能暫時喘口氣休息一下,對自己的身心靈都是好事。
《旅行是為了放大生命最終極限》書中說到,千萬不要擔心長期旅行會在履歷上留下空白,你應該在回國後,把「流浪旅行」放在履歷中,列出旅行中學習到的工作技能:獨立運作、能屈能伸、語言能力、靈機應變能力、創造力、生存能力,把旅行視為一項專案管理,在面試時,說出你在旅行的軟實力與硬實力,便會對你的經歷感到興趣!
英國小說皮科・艾爾所述離職這件事:「並不意味著放棄,而是前進;改變方向不是因為這件事不適合你,而是你不贊同這件事。換句話說,辭職不是抱怨,而是正面的選擇;不是在生涯中停下腳步,而是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一步。不管是辭去工作或是改變習慣,都表示著自己依然朝著夢想的方向前進。」
流浪者的流浪旅行型態
布林:「流浪旅行畢竟包含不少犧牲,而這些特定的犧牲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。」
書中道出,長期旅行和年齡、意識形態、收入等人口結構無關,反而與個人觀念息息相關,長時間的流浪旅行更是一種生活的觀念。之前,我總是很好奇著,究竟是怎麼樣人可以不用工作,可以去環遊世界呢?
當我旅行經驗變多、在旅行中遇見更多背包客時,才領悟到,其實,你不需要很多錢就能環遊世界,我們總是有太多的擔憂,但你只要準備好「勇氣」就能上路。書中舉很多長時間流浪者的故事,他們既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型態,有些人只從事短期零工籌備行資金,維繫自己的熱情與興趣。
要去加拿大打工度假前,我在離家附近的咖啡店打工,同事與我分享他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,在台灣短期工作後,到不同的地方旅行,回來繼續存旅費,當時聽到心裡想著「哇!好特別竟然有這種生活方式,我也好想要!」疫情開始後,工作型態轉變為遠端工作的機率大幅增加,工作型態不只侷限在同個辦公地方,能邊工作邊旅行,也是流浪者的生活型態。
誰適合閱讀這本書?
『如果你曾經渴望一段較為長久的旅行,但又不知道怎麼空出時間和心力,你需要的就是這本書;如果你之前曾經旅行過,但覺得過去的經驗缺少某種重要的東西,你需要的也是這本書。總之,這本書是為了那些願意做出不尋常選擇人而寫。』
「在我生命中遇過真懂流浪的人,都是對自己的生命嚴肅地追尋與學習的人。」很喜歡書中 NGO 工作者褚士瑩分享的這一段話,想起曾經在路上遇見的旅行者,都有著不同的旅行方式與經歷,在慕尼黑與一位擁有一百多則評價的沙發客見面,我們為了買到最便宜的沙其馬,走了半小時的路程到達,他與我分享沙發衝浪的故事,以及省錢的方式,我在他身上看另一種的旅行型態,以及堅強不摧的生命力。
書中雖然提倡流浪旅行,卻不鼓勵每個人都從事,一個人是否擁有足夠識來旅行,其關鍵字是來自於「爭取自由」的過程,自由包括工作;工作是流浪旅行的重要本質,在財務上如此,在心靈上更是。書中說著:「千萬不要因為趕流行或義務之類的模糊概念,就踏上流浪旅行。」但你可以夠過這本書,去認識世界上不同旅行的方式。
生命就是一場流浪旅行
「大家總說我們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,我不認為這是我們真正在尋找的東西,我覺得我們是在尋找活著的體驗。」—-《神話的力量》
這本書最後提到,流浪旅行能夠強化「心靈成長」,旅行不是對歷史遺產的探勘或是買賣,而是一趟對歷史遺跡的朝聖之旅,是以自我發掘和成長為目的,當你不過度沈溺於物質世界,出發旅行一段時間,自然會增長心靈的覺察。
這也是我成立《旅行癮者》企劃的初衷,想採訪不同旅行者的旅行樣貌,採訪 Demi 時她說到:「去旅行,你會發現你的人生肯定不止是這樣,因為你看到了千百種新的觀點跟人生智慧,你就會知道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可能,跟無限的豐盛。」
《旅行是為了放大生命最終極限》雖然從我的分享中,看起來很像心靈勵志的書,書中分享很多實用的旅行資訊與方式,看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,旅行最困難的事情是「出發」,當你下定決心準備好了,你便能迎接旅行中所帶給你的挑戰與成長,找出屬於自己的旅行與生活方式,因為,生命就是一場流浪旅行。
更多旅行文章
- 丹麥交換學生|一個人在 Skive 的探險,差點回不了家!
- 旅行癮者|專訪 Emily :「旅行,是換一種思維方式去過生活。」
- 哥本哈根蒂沃利花園,認識丹麥奶奶是最美好的聖誕節禮物
- 第一位室友竟然是波蘭人,也是全世界最懂我的人!
- 旅行癮者|專訪 Demi:「旅行的意義,人生就是一場體驗」
- 旅行癮者|專訪丹麥數位遊牧者的旅行故事「沒有預期,只有體驗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