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的春天,我失戀分手。
不是那種轟轟烈烈的大吵大鬧分手,而是一種逐漸增加的距離感,訊息越來越少、語氣越來越冷,我的焦慮卻越來越多。
我一邊說服自己「不要想太多」,一邊每天等著他回覆我一句話,直到有一天,我發現我等的,其實不是他,是我想在他身上確認自己有沒有價值,這才是最痛的部分。
這失戀的故事場景你是否覺得似曾相似呢?我們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的身影。本篇文章與你分享依附理論帶你走過分手後的 9 種修復練習。
訂閱暖暖報|每週一與你分享暖心故事,優惠只會在暖暖報收到。
什麼是依附理論?
依附理論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.鮑比( John Bowlby) 在 1950 年代提出。
他認為:「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傾向,會尋求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連結,以獲得安全感。」
美國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建立了經典的「陌生情境實驗」,透過觀察母嬰分離與重逢的反應,歸納出三種主要的依附風格,後來再加入第四種。
安全型(Secure Attachment)
嬰兒在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難過,但母親回來時能被安撫,並恢復探索行為。
- 成人特徵:能在關係中給予與接受愛,信任他人,情緒調節能力高。
焦慮型(Anxious / Preoccupied)
嬰兒在分離時過度焦慮,即使母親回來也難以被安撫。
- 成人特徵:需要過多親密確認,容易對關係焦慮、不安,常擔心被拋棄。
逃避型(Avoidant / Dismissive)
嬰兒在母親離開和回來時都表現冷漠,似乎不受影響。
- 成人特徵:抗拒親密,強調獨立,壓抑情緒,難以打開心房。
混亂型(Disorganized / Fearful)
這類嬰兒在實驗中展現出矛盾、混亂的行為,有時靠近母親,有時又逃避。
- 成人特徵:渴望親密但又害怕受傷,常有創傷經驗,內心衝突明顯。
(參考文獻:Ainsworth, M. et al. (1978). Patterns of Attachment: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)

(圖:網路來源)
我有一位個案是焦慮型,她總是在關係裡感到不安,對方回訊晚一點就會開始腦補劇情,為了挽回關係,不惜委屈自己、放棄底線。
之後才明白,原來失戀之所以這麼痛,不只是因為對方的離開,而是失去了「證明自己值得被愛」的機會。
依附理論與失戀的關係

(圖:網路來源)
依附理論讓我們看到,失戀不是失敗,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認識。每一段關係的起伏,其實都在映照我們內心深處的安全感狀態。
當你發現自己在愛裡總是「愛太多」,或是「愛太慢」,那不是你的錯,而是你內心對親密的理解可能來自很早以前的經驗,療癒的第一步,就是看見自己的依附模式。
當你能理解自己的反應,不再責怪自己太黏、太需要、不夠灑脫,你才有機會在下個關係裡,更靠近真實的自己,而不是一個努力討好他人的版本。
分手後的九個依附理論療癒指引
當你正處於失戀的痛中,很難立刻看清楚自己在這段關係裡經歷了什麼,從《ATTACH》這本書,結合依附理論的核心精神,運用這九個方式,加上我的修改版本,幫助你一步步認識自己的情感模式,並走過這段難關。

(圖:網路來源)
問問自己:在這段關係中,我被如何對待?
如果你無法決定是否要離開一段關係,請自問:在這段親密關係中,我是被像「皇室成員(公主)」那樣尊重與珍惜,還是像「敵人」一樣被忽視、指責,甚至傷害?
「內圈(Inner Circle)」指的是你生命中最親密、最信任的一群人——伴侶、家人、摯友。這個圈子應該讓你感到安心、被愛與被尊重,而不是小心翼翼、無法做自己。
建立你的情感支援社群
開始對信任的親友敞開心扉,分享你目前的處境。即使只是片段式的訴說,也能讓你感覺到:我不是孤單的,夠過分享,能梳理自己的狀態,建立這份支持網,也能在你未來需要幫助時,溫柔接住你。
找一個溫暖、安全的空間度過最初幾晚
在分手後的初期,情緒很容易波動。這時候不妨找一個讓你感到放鬆與安心的空間待著——可能是父母家、摯友的住處,或任何你可以被照顧的地方。
情感的衝動是可以被理解與緩解的。不要強迫自己獨立,讓他人陪你度過是你照顧自己的開始。
用其他方式滿足你的「依附需求」
依附需求不只能從愛情中獲得滿足。你可以透過擁抱朋友、進行按摩、做瑜伽、運動、吃健康的安慰食物,來撫平內心的不安。
越能平穩你的神經系統,越能降低分離帶來的痛。
若你又聯絡了對方,請不要責怪自己
是的,盡量避免和前任聯絡,但若真的一時衝動聯繫了,也請別苛責自己。你不是退步,只是在學習放下的過程中跌了一跤。
溫柔地理解自己,會讓你的依附系統慢慢安穩下來。
這份痛苦是真實的,請不要否認它
有些朋友可能會催促你:「快放下吧!」但我們知道,你的痛是真的。
失戀就像一場心理上的骨折,需要時間療癒。
別逼自己跳過悲傷,而是好好陪伴自己度過它。善待你的身體與心靈,就像你會照顧一條受傷的腿。
當你想起美好回憶時,找朋友幫你做「現實檢查」
分手後,大腦常會不自覺地美化回憶,忽略關係中那些讓你受傷的片段。找一位理性又溫柔的朋友,或者是客觀的人生教練,幫助你還原這段關係的全貌,是非常重要的支持。
寫下你選擇離開的原因,成為你自己的提醒
你可以列出這段關係中,讓你受傷或感到痛苦的時刻。當那些懷舊的情緒再次湧現時,這份清單能幫助你穩住立場。
這不代表怨恨,而是忠於自己。
這一切都會過去,你會比以前更堅定
失戀帶來的創傷是真實的,但它不會永遠存在。當你穩穩走過這段路,你會發現自己不只走了出來,還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,更有力量去迎接下一段健康的愛。
從自我覺察走向深層療癒

(圖:網路來源)
開始覺察自己的依附風格,就像點了一盞燈,你會發現,其實你不是脆弱,而是曾經沒有被好好理解過。也許你曾在童年時期缺乏穩定的陪伴,也許你學會了壓抑感受,因為害怕「太需要就會被討厭」,從理解就是療癒的開始。
失戀很痛,卻讓你更認識自己,運用 CTA 深層療癒,來幫助你療癒過往的傷痛。
CTA 深層療癒的服務專注在你的內在覺察,讓你在冥想狀態,用更深層的方式修復創傷,與實際做出改變。CTA 是一套結合 Coaching(教練引導) + Theta(希塔療癒)+Action (改變行動)的服務。
- Coaching(教練引導) :釐清自我狀態。運用教練引導的技巧挖掘出內在的負面信念。
- Theta(希塔療癒) :深層探索。透過希塔療癒與催眠清理過往的創傷。
- Action (改變行動):做出改變。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,創造你想要的人生
免費下載《失戀工具包》
如果你正在經歷失戀、分離,或是處於一段讓你感到疲憊的關係,我想邀請你試著,給自己一點空間,好好看看自己的內在需求。

我為你準備了一份小禮物《失戀工具包》,內含:「情緒引導寫作小卡」與「自我價值回顧練習單」,幫助你一步步走出失戀傷痛,往內覺察自己。
我的療癒服務
內心指引解讀
結合希塔療癒的守護天使與身體解讀服務
- 解讀身體與你的守護天使對話,看祂有沒有什麼話想告訴你。
- 時間:付款完後七天內解讀。
- 進行方式:文字訊息來往,不需線上視訊。
- 費用:$ 880/ 次
療癒教練對話
透過對話,協助你能往自己的理想生活路上前進
- 療癒教練對話幫助你「覺察自我」與「更釐清自己的想法」。
- 時間:單次 60 分鐘。
- 進行方式:遠端視訊。
- 費用:$ 2800/ 次
CTA 深層療癒
專注你的內在覺察,讓你在冥想狀態,用更深層的方式修復創傷,與實際做出改變
- 針對過往或目前碰到的課題去做療癒。這是一套結合
催眠+希塔療癒
的服務。 - 時間:單次 90 分鐘左右。
- 進行方式:線上遠端視訊,療癒不受地點限制。
- 費用:$ 3600/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