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能作為反映當代臺灣社會、歷史的文化產物,「臺灣的模樣」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第二檔的攝影展,整理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台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,透過不同的時代的攝影家眼裡所看到的臺灣,堆疊出台灣文化的樣貌。
第一檔攝影展「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- 臺灣攝影首篇」是探討二十世中期以前台灣攝影脈絡,以外國人的視角看待台灣土地與人民。
「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『公共的台灣』,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。」
攝影為反映過去時態的真實樣貌,策展人黃建亮以凸顯台灣土地上共同的元素為此展覽主軸,以「我們所在」、「我們日常」、「我們儀式」與「我們走過」為四個主題,將攝影師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暫時放在第二順位,從展覽中去探討臺灣文化的脈絡。
我們
「我們所在」是在不同環境中,順著文化的脈絡,打造出台灣豐富的生態樣貌。
「我們日常」每個人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,但相同的是,我們擁有同樣的土地,塑造出相似又不同的成長背景,在 1974 年王信待在蘭嶼一年的時間, 以〈蘭嶼 再見〉系列作品捕捉當地的文化、人物的生活樣貌,在 1989 年代的政治運動中,謝三泰在中華商場拍下〈臨時棒球場〉在鎮暴車前玩樂小孩的場景呈現與現實產生強烈的對比。
「我們儀式」呈現出不同年代下,不同族群的宗教與習俗,劉振祥〈蔣經國告別式〉為日後蔣家的去存留下伏筆。
沒有過往的戰爭、時代演變,就沒有現在民主自由的台灣,其中,許伯鑫〈街頭人民〉系列紀錄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街頭運動,我們走過最痛苦絕望的時期「我們遭遇,我們應變,我們曾經失敗,我們也學著反省」最後以「我們走過」的主題收尾,為展覽帶出強而有力的延續力。
「詩是生活的證據,若你的生命正以最精彩的方式燃燒,詩句便是燃燒後的灰燼。」- 李歐納・柯恩 (Leonard Cohen)
展場中除了有靜態的影像平面輸出,還運用動態投影的方式輪轉照片,展現出照片的生命力,動態輪轉的照片,放大照片裡人物的肌膚紋理,策展人黃建亮想透過展覽傳達的是人們活著經歷著生命,「臺灣的模樣」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現場,透過自己的雙眼去探究何謂是臺灣文化。
在逛展覽時,聽見志工們在談論這次攝影展的展場排序方式,因為很感興趣,我在旁邊假裝看展偷聽著,後來一位志工伯伯走來我旁邊,跟我介紹這次展覽的分類方式與一些故事,這次展覽總共有五百多件作品,大多是在國美館裡典藏,我想這也是逛展覽的樂趣,喜歡觀察陌生人看展的方式,觀察一些小細節。
攝影展「台灣的模樣」
時間|2021.07.29-12.05
地點|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1、202、203 展覽室(臺北市中正區忠孝 西路一段 70 號)
*配合政府防疫政策,目前採預約制參觀,詳情依造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方網站為準。
(封面圖:國家攝影文化中心。謝三泰〈臨時棒球場〉,攝於1989年,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。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