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旅行時,你可能納悶為什麼攝影時總抓不到好看的景?為什麼在同個場景中,每個人拍出來的感覺都不相同?為什麼拍照時都沒有抓出想要的感覺?「攝影眼」一詞丟到網路上搜尋,鮮少的資料中卻出現不同的答案。本篇文章透過 David duChemin 所著《攝影眼:觀點.構圖.氛圍掌控》一書,與我對攝影眼的觀點,帶你找尋自己的攝影眼。
📩 訂閱暖暖報|每週一與你分享暖心的故事,各種優惠只會在暖暖報收到。
什麼是攝影眼?
每個人對攝影眼的詮釋不盡相同,有人說攝影眼是攝影者理解肉眼和相機的差異,為了克服這些難題在腦中形成虛擬淺像,在拍攝前有「預視」能力,即所見即所得;有人說攝影眼是具備於敏銳的「觀察」力,在同個場景中有自己詮釋的方式,即是可拍之處的觀察力。
《攝影眼:觀點.構圖.氛圍掌控》作者 David duChemin 是一位在世界各地拍攝的攝影師,主要拍攝人道主義與世界各地風土民情相關,他因為工作旅遊各國,旅行加深他對這世界與人們的愛。
在《攝影眼》中,作者大量使用「觀點(vision) 」這個字,作者認為攝影與觀點密不可分,觀點是攝影的靈魂,在攝影時決定我們該如何取景、構圖,也決定要如何拍攝,若缺乏觀點,影像將會是空虛的。
書中說到:「觀點就像價值觀一樣,隨著人生經驗的成長而有不同的感受,攝影呈現出的畫面截然不同,也是我們對事物的觀點與看法,因為在乎、喜歡、好奇而按下快門捕捉這一霎那。」
攝影眼的形成來自「雙眼」
有時候觀點不易掌控,我們總是無法對這個世界有直接、清楚的了解,在這情況下,相機的角色不只是一個紀錄觀點的工具,它還扮演著我們釐清觀點的角色。–《攝影眼》
我開始察覺到我有攝影眼是在歐洲生活時,有著大量充裕的時間,我會坐在街上觀察週遭人們,等待路人經過拍下那一霎那的照片。
「發現自己潛能比想像中還高,攝影功力在歐洲大幅成長的原因,攝影技巧的深度並非是透過補習或是學校,而是來自於歐洲的『所見所聞』及『面對自我』的成果。」—連美恩
旅行時,我會先觀察當地的樣貌,把周遭環境掃過一次後,開始抓取角度,拍下唯一的瞬間。
每拍一張照片前,我腦中已經有構圖與畫面,但我無法說出是什麼具體的畫面。
攝影就像在腦中作畫,當畫出來的畫越明確時,你按下快門的速度就會越快。
攝影眼的養成
1.找尋靈感:去了解哪些是你喜歡與不喜歡的題材,在攝影作品上做出差異化。每當回去看這幅影像時問自己:「我是被這些影響什麼地方吸引?光源?構圖?人物?故事」,平時我會在 IG 與Pinterest 收集靈感。
2.觀察:到達一個地方,先不要急著拍照,先是用眼睛去觀察周遭,這時,你會看見與別人不同的觀點,拍下屬於你的照片。
3.閱讀:多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籍與電影,我不看攝影操作方法、專業攝影教科類的書籍,我會看攝影冊、文學作品、藝術書籍等,透過靈感來創作。
4.多看厲害的作品:這個觀點是我在德國遇見一位攝影師,我問他要如何成為一位好的攝影師,他說:「多看厲害的作品,像他一樣。」
5.給自己作業:第一次去香港時我給自己一項作業,用手機拍外國人的主題。現在我則在 IG 發起 365天攝影日常 計畫,每天都練習如何拿著手機用直幅構圖去拍攝,並且不斷地嘗試與摸索,找出自己攝影的風格,拍出具有差異化的作品。
攝影眼的 3 個軟實力
好奇心、觀察、好好生活。
布列松是在史上著名的法國攝影師,在布列松「決定性瞬間」的定義:發生中的事物其張力達到最高點,且當畫面的構圖也呈現最佳狀態時。決定性瞬間關乎時間的掌握,凍結的那幾秒畫面在下一個瞬間變不會重複,也是為什麼我在旅行時喜歡坐在街上,觀察周遭的人物,拍攝不會再重複的畫面。
「談攝影,人們總是三句不離景深、快門、光圈…然而拍照最常用的其實不是單眼相機,是你的那雙眼睛」—張雍
有人曾問我是怎麼學習攝影的,我想就是好好觀察、好好生活吧!看完《攝影眼》後,攝影眼幾乎與「觀點」劃上等號,攝影就像在腦中作畫,觀點是攝影的靈魂之窗。你想在攝影傳遞什麼樣的觀點,你就有著什麼樣的攝影眼,擁有攝影眼能培養你,找到自己的攝影風格。
歡迎在 IG 加入 365 天攝影日常,與我練習攝影!
《攝影眼:視覺語言的字彙與文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