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得自己不夠好?拆解內在批評者的 3 種聲音,重拾自我覺察與價值

在我帶領的深層療癒課程中,有超過一半的個案們,會在覺察過程中說出類似的話:「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,沒辦法鼓起勇氣、很有自信做出這決定。

這種長年累月、深入潛意識的「自我批判」,是內在很熟悉的一種聲音,當你沒有進行自我覺察時,會不知覺做出自我批判。本篇文章會帶你認識內在批評者的三種聲音,透過自我覺察的方式,看見它、理解它,然後一點一滴地轉化它。

訂閱暖暖報|每週一與你分享暖心故事,優惠只會在暖暖報收到。

為什麼我們會一直自我批判?

在亞洲社會下,我們就被教育「要乖、要懂事、要優秀」,我們學會了很多怎麼做正確的事、能符合社會期待的事,卻不曾教導我們該怎麼善待自己,多給自己自信心。

這些來自家庭、教育或社會文化的期待,慢慢變成我們內在的聲音,當你沒有達到標準時,你的內在有股聲音跳出來批評你。

(圖:網路圖片)

這些自我批判讓你產生這些的狀態:

  • 明明已經很努力,還是不覺得自己值得休息
  • 明明想拒絕,卻又無法說出「不」
  • 明明做得很好,卻總覺得自己差一點,仍然不夠好

這種「內化的聲音」,是心理學上常提到的內在批評者(Inner Critic),它是一種存在於我們潛意識中的聲音。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,內在批評者是一種內部的自我聲音,會持續貶低自我、加深羞愧感,並可能與早期童年經驗或社會化過程有關。

拆解 3 種自我批評者聲音

根據我在一對一 CTA 深層療的經驗,雖然每個人內在批判的形式不盡相同,我覺察到內在批評者通常會以三種常見聲音出現,可供你參考。

成就型批評者

  • 表現:對自己要求完美,無法接受失誤
  • 背後信念:只有成功才值得被原生家庭愛

自我覺察方式:當你意識到自己有這種批判的聲音出現時,寫下你現在已經做到的事,用第三人視角來看現在的自己,並提醒自己「我本來就值得被肯定」。

情緒型批評者

  • 表現:壓抑情緒、不敢哭、不敢表達難受
  • 背後信念:認為展現自己的情等於軟弱

自我覺察方式:用書寫或冥想陪伴情緒,練習說「我感受到⋯⋯,而這是沒關係的」。

關係型批評者

  • 表現:習慣討好、害怕拒絕別人、無法設立邊界
  • 背後信念:我要迎合他人才能被愛

自我覺察方式:用書寫或冥想陪伴情緒,寫下「我的感受也同等重要」,每天給自己一點回應的空間。

自我覺察是解開自我批判的大門

個案問我:「那我要怎麼停止這些聲音?」答案不是「關掉」它,而是「看見」它,去正視自己內在的需求,去正面回應自己。

(圖:網路圖片)

當你有批評自己的聲音時,先停下來問:「這是我真心的想法嗎?還是這是我的保護機制?」自我覺察的力量,就是你不被情緒綁架,你能夠跟情緒共處。

當我們越能理解自己的情緒與信念從何而來,就越能選擇不同的反應,而不是被自我批判牽著走。

從自我覺察開始肯定自己

內在批評者的聲音,曾經保護你走過人生某些時刻,但現在,你可以選擇用更溫柔的方式看待自己。

若你想深入釐清內在信念,體驗深度轉化,也歡迎預約我的一對一 CTA深層療癒服務。

來自個案的回饋:

很謝謝療癒師帶著我一起療癒害怕感情的議題,從前我都不太敢說自己想談戀愛,會怕被說戀愛腦或是把潛在對象嚇跑。也覺得說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好,所以要先變成什麼樣的模樣才值得被愛,也是因為這樣的信念,我會很容易去過度愛人但變成討好,而壓抑自己的想要。

但透過希塔療癒看到形成信念的記憶之後,發現找到真正的源頭真的可以讓我跳脫舊有思維耶,也沒想到那麼小的時候發生的事會影響那麼久以後的我,我跟那位小女孩說了我想對她說的,結束時我想起一段話:「過了多久,回首來看,幸好我沒放開五歲那時候的我自己。」幸好我選擇回來找她。

我也變得有自信地說,我還是好喜歡我勇於愛人的特質,這很珍貴,同時我也可以享受對方對我好,我們彼此互相珍惜。

自我覺察練習模版領取

透過這份【自我覺察練習版】,你可以:

1.觀照當下的感受:看見自己此刻真實的情緒與身體訊號。
2.反覆練習反思與修正:讓內在慢慢有新的選擇與可能性。
3.看見內心的成長軌跡:用書寫陪伴自己一步步穩定下來。
如果你沒有使用 Notion,我會另外傳送給你精緻設計的 PDF 檔,方便你列印下來做每日練習。


我的療癒服務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